半波长振子 受空间的制约,我们常常不能采用长线天线,只能选择适当长度的较短的天线。较短的天线当然就不会在接近轴向的远方积累辐射很多能量而得到近轴向高增益辐射,而只能靠天线电流向垂直于天线的方向的直接辐射。 设想我们以适当方法向一段处于自由空间的有限长度的天线馈电。因为天线的两端是悬空的断点,不可能有电流流过,所以两端电流总是被强迫为零(称为波节null)。如果天线的总长度正好等于半波长,那么无论从哪一端看,天线中点正好总是处于电流振幅最大处(称为波腹peak),整个天线的电流处于一种协调状态,也就是谐振状态。这时天线电流的正弦波状分布不会象长线行波天线那样沿天线移动,因此这样的天线称为“驻波天线(standing wave antenna)”。 如果天线的总长度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天线也会处于谐振状态,只是整个天线上会有多个波腹点和波节点。 然而,如果天线的长度不是半波长的整数倍,天线两端电流是零,但是却不能从两端根据电流传输速度计算出统一的电流最大点,也就是整个天线的电流分部处于不协调的状态,这会严重影响天线电流的大小和辐射效果。因此从谐振的角度讲,天线振子的总长度应该是半波长的整数倍。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远处的场强是天线每一小段辐射的电磁场的总和。如果天线总长度是一个波长,那么任何时刻天线上都会有总共半个波长的长度中流着正电流,另外半个波长的长度中流着负电流,他们在天线法向平面的远方产生的作用互相抵消,相当于没有辐射(图7)。而如果天线总长度是半个波长,那么每一时刻只有正半周或者负半周的电流辐射能量,没有因为相位抵消而浪费的现象,发射效果很好(图8)。因此,从天线的法向辐射效果讲,我们要筛选掉总长度为一个波长的天线。也就是说,效果最好的天线的总长度应该是半波长。所以从HF频段、VHF频段到UHF频段,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最常用的基本天线就是半波振子。很多其它类型的天线只是半波振子的变形而已。 数学计算或者实测显示,半波长振子在轴向平面中的辐射方向特性形状和阿拉伯数字“8”的形状相似(8-figuer pattern)(图9)。 当天线总长度是3、5、7……奇数倍于半波长时,部分天线的辐射在法向互相抵消,但总有半波长的辐射没有抵消,因此在法向有较大的辐射。不过各部分的辐射还会在偏向轴向的方向叠加,使轴向平面内的辐射方向图产生一些旁瓣(side lobe),不再是简单的“8”字图。 当天线总长度是2、3、4……整数倍于波长(4、6、8……偶数倍于半波长)时,法向辐射同样正好抵消,但是每一波长段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在偏向轴向的方向叠加,产生一些波瓣。(图10) 当天线长度比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受环境影响比较大时,天线的辐射方向性可能是复杂的空间图形(图11)。因此我们用平面图形表达天线的方向性时,应该说明是空间方向图形在哪个平面上的投影。 在定点无线电通信时,有时可以利用多波瓣来兼顾指向多个联络目标。但是多波瓣的控制比较困难,在业余无线电通信中不易利用。 半波振子的匹配馈电
在弦乐器中,琴弦就是一个半波振子,只不过是机械的,而非电磁的。琴弦的两端被固定,不能振动,成为波节。琴弦的中点振幅总是最大,是波腹。为了要使琴弦得到有效的驱动,我们要选择适当的驱动点。当搓动琴弦的压力较大而随琴弦振动的位移幅度较小时(阻抗较大),例如提琴和胡琴的拉弓,我们就要选择琴弦张力较大而振幅较小的端部来驱动。当搓动琴弦的力量较小而随琴弦移动的幅度较大时(阻抗较小),例如洋琴和筝,我们就要选择琴弦张力较小而振幅较大的中间部位来驱动。这样效果才好,否则琴的发音就不会响亮。 半波天线振子也是一样。靠近端点处电流小、电压高,适合于高阻抗驱动。靠近中点电流大、电压低,适合于低阻抗驱动。总之,只有当天线阻抗和馈线的阻抗匹配时,才会有最佳的驱动效率。 如果我们断开自由空间半波振子的中点,得到的两个馈电点之间的阻抗为50-82欧,正好可以直接用50欧同轴电缆和通常的输出阻抗为50欧的收发信机匹配连接。这样的天线也可以看作是从馈电点向两侧对称伸出两臂,所以也常叫做偶极天线或双极天线(图12上)。 当然,为了保持振子的机械强度或者为了机械结构的方便,我们也可以不从中点切开半波振子,而是用两个触点在半波振子上移动(图12下),也可以找到一对阻抗为50欧的馈电点,这样的馈电结构看起来象倒过来的希腊字母Π(帕爱),所以叫做Π匹配(pie match)(图13)。如果收发信机的输出阻抗和馈线不是50欧,例如一些老式电子管收发信机和平行馈线采用600欧阻抗,那么只要将两个馈电点向两端移动,也可以找到阻抗为600欧的馈电点。 用上述方法得到的馈电点从电气上讲是对称(平衡)的,而馈电的同轴电缆的两极则有内芯和外屏蔽套之分,电气上是不平衡的,为了不至破坏天线的某些性能,常常需要在天线与馈线之间接进一个平衡-不平衡转换器(BALUN, balance-unbalance converter)。其实也可以用选择适当馈电点的办法来省略这个BALUN。因为半波振子的中点是对称点,我们可以把馈电电缆的外屏蔽套接在振子中点,这样接地的外屏蔽套不会破坏天线的对称。我们用一个触点在振子的一边移动,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中点之间呈现50阻抗的点,作为电缆芯线的连接点。电缆芯线从振子中点到这个连接点具有一定长度,比电缆外屏蔽套长了一段,破坏了馈电线本身的对称,为了补偿这一线段的额外电感,需要在电缆芯线中串连一个电容器,可以采用微调电容以便准确调整。这样的馈电结构看起来象希腊字母Γ(伽马),所以叫做“Γ匹配(gamma match)”(图14)。 有时从半波振子中间馈电有困难。例如只能从机房向外拉一根HF频段的半波天线,或者从地面树一根半波垂直天线。这时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原理,从天线靠近一端的地方断开,得到一对高阻抗馈电点,再用一个高频变压器把高阻抗馈电点的阻抗变换到50欧姆,通过50欧馈线连接到50欧收发信机上。太高的阻抗会带来过高的电压/电流比,造成绝缘问题,所以一般将馈电点的阻抗选择在数百欧左右,也就是说馈电点与端点之间还是要留一定的长度(图15)。端馈水平振子曾经被使用在1940年代的齐柏林飞艇上,所以也曾叫齐柏林天线。美国Churshcraft公司的R-7000天线就是属于这样的垂直半波长振子。它的馈电点一端在振子下端,另一端接在由四根不锈钢丝做成的对极体(counterpoise)上,它们相当于馈电点与端点之间的那一段。注意,“对极体”只相当于振子下端很少一部分,与有些1/4波长垂直接地天线中外形相似但要起1/4振子作用的“人工地网(ground plane)”不是一回事。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从中间和一端馈电都有困难,或者馈线的输出阻抗是一个特定值,那么也可以采用从半波振子的其它适当位置馈电的办法。例如40年代流行过的Winton天线就是一例。如果振子本身是谐振的,但利用改变馈电点位置的办法取得匹配的办法实在无法施行,那么也可以用插入适当阻抗比的高频变压器来达到阻抗匹配,例如图15中的阻抗变换器。 上述的馈电原理无论对于HF还是VHF、UHF频段都是适用的。当半波振子演变成其它类型的天线时,也还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