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不急于就业者增多 在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奔波苦恼时,上海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却出现了奇怪的一幕:一些毕业生对就业说“不”。 据了解,这些对就业说“不”的毕业生多半会拿到一张“拒绝就业表”,表格的名称或许有所不同,但效果通常并无二致。填表之后,毕业生的档案就会被退回户口所在地,但不会再出现在当地的人才市场上。据粗略估计,填这类表格的毕业生约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2%。 在南京,当笔者来到南京大学的一个毕业生宿舍,表明要采访就业情况的来意后,宿舍里的8位同学竟异口同声地说:“对不起,我们宿舍没有一个人找工作。”在北京、广东、西安等地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也同样出现了“不就业一族”。 对于大学毕业生中出现的不急于就业的新趋势,江苏省人事厅的有关人士指出,近两年来,省内高校毕业生选择不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并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毕业取向多元化的趋势在江苏乃至全国已越来越普遍。 大学生不急于就业为哪般? 不就业,并非代表找不到工作单位,而是一部分毕业生另有打算,他们想通过进一步的深造或自主创业,更大限度地掌握就业的主动权。一句话,不就业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就业。 据上海交大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位教师介绍,应届毕业生中拒绝就业的学生主要有3种心态。 一是想考研或继续升学。据《中国青年报》消息:上海市200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新趋势,本科生考研人数较以往有了较大上升。重点大学本科生参加考研的人数接近毕业生总数的33%,有的达到了50%。研究生录取率达到毕业生总数的20%。不少未考取研究生的本科生准备复习一年,明年再考。 北京某大学的一位今年即将毕业的学生说:“我已填写了学校的《申请不参加就业表》。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竞争这么激烈,所以我打算先回家呆上一年,明年再考研究生,期间顺便读出中国注册会计师这类比较实用的证书,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砝码。” 持这位同学这种观念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占了相当的比例。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去年共有2466名毕业生,读研的就占了16.5%,而南京大学读研的竟高达30%。另外媒体还披露了一组数据:1999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数约4万人,其中读研的超过了3000人。 二是想申请出国留学。不就业一族中亦有一些人是想出国,但因为出国手续一时未办妥,或者国外奖学金还没到位,所以一时半会儿还不能成行。 据媒体报道,去年上海地区重点大学有5%的毕业生有出国留学的意向或正在准备出国,复旦大学有162人出国,上海交通大学有近90人。一般大学每校也有10人左右的毕业生打算出国。研究生出国更为普遍,重点大学大约每届有50至100名的毕业生申请出国。 三是想自我创业。由于今天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已越来越明显,不再依赖学校、教师、家长,而是主动去发现和寻找机遇,所以不就业一族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挑战自我,自己创业。 自主创业已成为沪上毕业研究生关注的热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校的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意识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毕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50多名,其中有30名毕业生已经确立了创业项目,开始创办公司。部分去年毕业生创建的公司已开始运作,预计今年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 广州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马驰宇在校时就表现出自己的营销才能,在别的同学都热衷于搞家教时,他却另辟蹊径,跟一家电信公司的老板挂钩,专门承揽销售手机的业务,一年下来有了近万元的收入。毕业时,同学们纷纷跑人才市场,而他却稳坐钓鱼台,学校的毕业典礼刚一结束,以他名字命名的驰宇电信实业公司的招牌就挂了出来。 关心呵护“不就业族” 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的“不就业一族”的出现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他们勇于挑战未来,富有事业心和责任心;他们不怕压力,不畏困境,敢为天下先;他们充满着自信心与乐观精神,为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另辟了一条光明的“蹊径”。 由于“不就业一族”,尤其是创业者一族,刚刚走出校门,开始接触社会,他们知识丰富,但缺少社会经验;他们有创业热情,却没有经济支撑,更重要的是将要承担太大的创业风险,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 我们支持大学生出国留学深造,但更希望他们能学成回国效力。我们更提倡、支持学子创业,但切忌盲动,在条件未成熟前,不妨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理念,树立只要通过正当的劳动,取得一定的合法收益即为就业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