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WebKit 是一个开源的浏览器引擎,与之相应的引擎有Gecko(Mozilla Firefox 等使用的排版引擎)和Trident(也称为MSHTML,IE 使用的排版引擎)。同时WebKit 也是苹果Mac OS X 系统引擎框架版本的名称,主要用于Safari,Dashboard,Mail 和其他一些Mac OS X 程序。WebKit 所包含的 WebCore 排版引擎和 JSCore 引擎来自于 KDE 的 KHTML 和 KJS,当年苹果比较了 Gecko 和 KHTML 后,仍然选择了后者,就因为它拥有清晰的源码结构、极快的渲染速度。
WebKit 的前身是 KDE 小组的 KHTML。Apple将 KHTML 发扬光大,推出了装备 KHTML 改进型的 WebKit 引擎的浏览器 Safari,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
WebKit 引擎比 Gecko 引擎更受程序员欢迎的原因,除了其引擎的高效稳定,兼容性好外,其源码结构清晰,易于维护,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 Gecko 的可维护性就差多了。
现在浏览器的内核引擎,基本上是三分天下:
Trident: IE 以Trident 作为内核引擎;
Gecko: Firefox 是基于 Gecko 开发;
WebKit: Safari, Google Chrome,搜狗浏览器 基于 Webkit 开发。
WebKit 内核在手机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 Google 的手机 Gphone、 Apple 的 iPhone, Nokia’s Series 60 browser 等所使用的 Browser 内核引擎,都是基于 WebKit。
在应用于Mac Os上的Safari之后,Webkit很快被广泛地移植到其他系统平台:
iPhone OS:
2007年6月29日,iPhone上市,WebKit进入iPhone OS平台,而且立即成为iPhone OS平台独一无二的排版引擎。
Nokia S60平台:
诺基亚公司将WebKit移植到Symbian S60操作系统中,并开发了基于Webkit的手机浏览器“Web brower for S60”,广泛用于诺基亚、三星、LG等基于Symbian S60操作系统的手机中。 Web OS:
Palm 推出第一款基于WebKit的操作系统,Palm Pre是第一款基于该系统的手机产品。
Linux:
尽管WebKit的原型K内核是由Qt写成,但Linux下目前最受瞩目的WebKit项目却是Gnome领导的WebKit/Gtk+。随着奇趣科技于2008年6月被Nokia收购,Qt方面也加快了WebKit的“回归”进程。
Midori,Google Chrome,GNOME的Epiphany、KDE的Konqueror,Arora是现在Linux系统下主要的Webkit内核浏览器。 Windows:
Webkit内核在Windows上发展最晚,Safari(for Windows),Midori,Google chrome,具有双核模式的傲游3和搜狗浏览器2(极速模式下使用Webkit核心)是最为常见的Webkit浏览器。2009年推出的safari和Chrome以及2010年推出的搜狗浏览器V2.0Beta和傲游3.0beta都使用的webkit引擎完全通过了acid3测试满分!
浏览器:
2008年9月2日,谷歌公司发布的第一个版本Google Chrome(中文名为谷歌浏览器)就采用了Webkit引擎。
2009年,广受关注的Google手机的自带的浏览器也是Webkit内核,加载网页速度比IE手机浏览器快了近一倍。
2010年1月24日,搜狗公司发布搜狗浏览器V2.0Beta,采用Webkit引擎,并支持与IE引擎互相切换。
2010年1月24日,傲游3.0beta发布。
尽管Webkit内核是个非常好的网页解释机制,但是由于微软把IE捆绑在WINDOWS里,导致许多网站都是按照IE来架设的。目前来讲,Webkit还不能取代IE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