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ux网络编程中,最经常使用的事件分发器是poll、epoll。
其中,poll的主要原理是,用户把关心的socket fd放到一个struct pollfd数组,调用poll()函数,让内核去轮询每一个fd,查看是否有事件发生,其中,每次调用poll时都会把struct pollfd数组copy到内核。这样的做法有几个缺点:
1. 当用户传入的fd很多时,由于poll系统调用每次都要把所有struct pollfd拷进内核,所以参数传递和页分配此时就成了poll系统调用的性能瓶颈。
2. 轮询的每个fd,也是性能瓶颈之一。
而epoll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epoll有3个接口:
1. 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创建一个epoll的句柄,size用来告诉内核这个监听的数目一共有多大。当创建好epoll句柄后,它就是会占用一个fd值,在linux下如果查看/proc/进程id/fd/,是能够看到这个fd的,所以在使用完epoll后,必须调用close()关闭,否则可能导致fd被耗尽。
2. 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epoll的事件注册函数,它不同与select()是在监听事件时告诉内核要监听什么类型的事件,而是在这里先注册要监听的事件类型。第一个参数是epoll_create()的返回值,第二个参数表示动作,用三个宏来表示:EPOLL_CTL_ADD:注册新的fd到epfd中;EPOLL_CTL_MOD:修改已经注册的fd的监听事件;EPOLL_CTL_DEL:从epfd中删除一个fd;第三个参数是需要监听的fd,第四个参数是告诉内核需要监听什么事,struct epoll_event结构如下:struct epoll_event {__uint32_t events; /* Epoll events */epoll_data_t data; /* User data variable */};events可以是以下几个宏的集合:EPOLLIN :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可以读(包括对端SOCKET正常关闭);EPOLLOUT: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可以写;EPOLLPRI: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有紧急的数据可读(这里应该表示有带外数据到来);EPOLLERR: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发生错误;EPOLLHUP: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被挂断;EPOLLET: 将EPOLL设为边缘触发(Edge Triggered)模式,这是相对于水平触发(Level Triggered)来说的。EPOLLONESHOT:只监听一次事件,当监听完这次事件之后,如果还需要继续监听这个socket的话,需要再次把这个socket加入到EPOLL队列里。当对方关闭连接(FIN), EPOLLERR,都可以认为是一种EPOLLIN事件,在read的时候分别有0,-1两个返回值。
3.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参数events用来从内核得到事件的集合,maxevents告之内核这个events有多大,这个maxevents的值不能大于创建epoll_create()时的size,参数timeout是超时时间(毫秒,0会立即返回,-1将不确定,也有说法说是永久阻塞)。该函数返回需要处理的事件数目,如返回0表示已超时。
EPOLL事件有两种模型:
Level Triggered (LT)
Edge Triggered (ET)LT(level triggered,水平触发模式)是缺省的工作方式,并且同时支持block和no-block socket.在这种做法中,内核告诉你一个文件描述符是否就绪了,然后你可以对这个就绪的fd进行IO操作。如果你不作任何操作,内核还是会继续通知你的,所以,这种模式编程出错误可能性要小一点。
ET(edge-triggered,边缘触发模式)是高速工作方式,只支持no-block socket。在这种模式下,当描述符从未就绪变为就绪时,内核通过epoll告诉你。然后它会假设你知道文件描述符已经就绪,并且不会再为那个文件描述符发送更多的就绪通知,等到下次有新的数据进来的时候才会再次出发就绪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