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读了希勒的《经济学基础》,英文名<Essentials of Economics>,权当给自己普及点经济常识。
<第一章>
1.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稀缺性。
2.三个基本的经济学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3.国家政策基于的理念:差强人意比满盘皆输好得多……
<第二章>
消费品可分为三类:耐用品、非耐用品、服务。其中耐用品对经济波动非常敏感。
<第四章>
1.边际效用:从一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消费中获得的满足感的量。边际效用具有递减定律。
2.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价格变化。值>1表示富有弹性需求,<1表示缺乏弹性需求。
<第五章>
1.边际物质产品:总产出的变化量/投入数量的变化量。收益递减规律:给定生产条件下,随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其边际物质产品将在经过某点时开始下降。
2.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总产出,曲线是U型。边际成本(MC):总成本的变化量/总产出的变化量。
3.要想额外产出不亏损,至少要弥补额外产出部分的边际成本。
<第六章>
竞争性市场中,市场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
<第九章>
1.市场失灵:市场产生了次优的产出组合。
2.市场倾向于使公共物品生产不足,而私人物品生产过量。
3.市场将导致产生外部利益的商品生产不足,而产生外部成本的产品生产过量。
4.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外部性。
<第十章>
1.宏观经济表现的基本衡量指标: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2.大多数经济学家赞成,最佳失业率介于4%到6%之间。
3.通货膨胀:平均价格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扮演了与税收相同的角色,它剥夺了一部分人的财富,转交到其他人手里。
4.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遗漏了产品性能改进、新产品上市带来的价格影响。
5.零通货膨胀可能会威胁充分就业。
<第十一章>
1.影响宏观经济的决定因素:内部市场力量(人口增长、支出行为等)、外部冲击(战争、自然灾害等)、政策杠杆。
2.商业周期源于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的周期性移动。
3.凯恩斯主义:需求将会创造自己的供给。强调把政府增加开支或者削减税收作为增加总需求的机制。
<第十二章>
1.总需求的四个主要构成要素: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
2.乘数效应:收入的循环流动性。财政扩张的每一美元都对总需求产生乘数的影响。
3.财政政策:
失业:增加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
通货膨胀:减少总需求,减少政府支出或增税。
4.财政政策的主要杠杆:政府预算。
<第十三章>
1.银行通过对外贷款创造了货币。
2.银行准备金:银行实际有的货币量。
准备金率:银行准备金/总存款量。
货币乘数:1/法定准备金率。
潜在存款创造: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
3.货币供给增加,则总需求增加。
<第十四章>
1.货币政策的基本工具:法定准备金、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2.贴现率:联储对银行借出准备金时征收的利率。准备金是银行系统的命脉。
3.公开市场操作:是改变银行系统准备金的主要机制,买卖政府证券(债券)从而改变进出银行系统准备金的量。
4.货币政策:
失业:增加总需求,国家买入债券、降低贴现率、减少法定准备金。
通货膨胀:国家卖出债券、提高贴现率、增加法定准备金。
<第十六章>
1.赤字的增加,不是对财政政策刺激的衡量,而是经济疲软的征兆。
2.滞涨:通货膨胀+失业。
<第十七章>
1.贸易壁垒:关税、配额等。
2.货币贬值:出口变便宜,进口变贵。
货币升值:出口变贵,进口变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