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Binder在C++层的使用,搜过几篇文章,讲得比较多,也比较复杂,除非是想对OpenBinder这个开源项目深入研究,否则的话,用不了那么多的知识。我因为需要移植Android调些Framework层的Bug,一般跟踪程序时只要能找到谁调用的谁就可以了。接触过这部分一段时间后,就整理出了Android中在Framework层的C++中使用Binder时的框架。很简单,借此可以很容易理清Framework部分代码的结构而不必深入研究OpenBinder实现机制,就把它记录下来了。
简单来说,Binder就是规定了客户端和服务端通信的一堆API,这些API被定义在一个接口当中。假设名字为IMyName,注意,一定是I+名字的结构。这个接口一定要继承IInterface。现在,这个IMyName就是Binder的client端与server端通信的协议了。
然后,我们通过IMyName扩展出分别用于client端和server端的接口,BpInterface<IMyName>和BnInterface<IMyName>。通过这两个接口,client端和server端分别实现了两个类BpMyName和BnMyName。
最后,BpMyName和BnMyName中都对每个IMyName中的接口做了实现。
BpMyName中实现每个接口时,都是调用IBinder.transact()并传入相应方法的ID来做到。
而BnMyName就要复杂一些。首先,定义一个类SomeClass来继承并实现BnMyName,这个类在命名上没有要求。在SomeClass中对IMyName中每个接口都做了实现。在BnMyName中有一个onTransact方法,它与BpMyName中调用IBinder.transact方法是对应的。这样,在BnMyName的onTransact方法中,根据不同的code调用不同的IMyName中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在SomeClass中实现的。
下面的图示意一下,可能更清楚:
IInterface
|
IMyName
| |
BpInterface<IMyName> BnInterface<IMyName>
| |
BpMyName BnMyName
|
SomeClass
当某个类使用到了IMyName中的API时,你会发现IMyName仅是个接口,里面的API全是抽象的。要找到这个API的实现,就需要根据上面示意的层次找到这个SomeClass类,这个类在命名上没有什么特征,只有一点儿,它继承了BnMy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