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际人因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简称IEA)主办,中国人类工效学会承办的第17届国际人因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张侃研究员作了题为“人因学技术和研究与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援救”的特邀报告,并当选为会士(fellow),成为第一位当选IEA会士的中国大陆科学家。
IEA是全世界各国人因与工效学会的联合会,致力于将生物力学、心理学、人机工程、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用于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长期以来与世界劳工组织(IL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职业卫生组织(ICOH),建立了密切联系,在国际标准的制定、职业安全维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人因学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是国际人因学界最高的学术盛会。本届国际人因学大会是国际工效学会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会议承办权是2002年张侃担任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长期间通过竞争获得的。共有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共1000多位人因学研究工作者参加了大会,中国(包括港澳台)的代表约300名。
人因学在我国称为人类工效学,是研究人机器系统的关系的一门综合学科,其目标在于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提高人机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舒适性,我国的研究主要服务于复杂人机系统的设计和特殊人员的选拔、评测与训练。中国的人类工效学研究开始于1950年代,并于1989年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会,是IEA的成员。
什么是人因学( Ergonomics)?
http://iask.games.sina.com.cn/b/15678957.html
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是一门应用人性绩效(如生理、心理和工业工程),改善工作系统(包括人、工作、工具、设备、工作场所、工作责任和周边环境)使得人员能在安全、卫生和舒适的情况下,发挥其最大工作效率、及提高生活品质的科学。亦即,人因工程学是研究人与工作场所、人与生活及工作环境、人与使用器具间接口之互动关系,且包含相关之设备、工作场所、工做方法、生活环境和器具的一门实用性科学。人性因素(Human Factors)是美加地区对人因工程学的称呼。在欧洲则广泛地使用具有「工作研究」含义的Ergonomics来称呼它。人性因素、人因工程学、生物力学(Bio-mechanics)、生物工程学(bio-engineering)、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和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在文献上常常被互相交换使用。在美国空军系统管制中心(AFSC)的教本中,人性因素并不与人体工程学同义,人性因素的内容包罗万象,它涵盖了全部有关运用到系统中人员的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所有考量。它不只包含人体工程学,而且也包函了生命的支持(life support)、人员的选择、训练设备、工作绩效辅助选员(job performance aids),绩效的测量和评估。 人因工程的主要目的在增进人员的绩效(如增加工作的速度、提高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增进工作时的正确性)、减少能力的浪费与疲劳、减少不必要的训练和降低训练成本、减少对特殊技巧和能力的依赖、增进人力的使用、减少人为错误所引发的事故,以降低时间和设备的损失,以及改善使用者或操作员的舒适程度。 人因工程与设计子学门原为人因工程子学门,改名于民国九十年。此学门为一快速成长与茁壮之子学门之一。学门之项目计画件数由88年之60件成长为89之73件,又增为90年的87件。其中每年约有半数以上的计画为工业设计专长的教授所提之项目,而人因工程计画中又多具设计应用之本质,为正本清源,并吸引更多工业设计相关计画,因此通过改名提案。 1.1 国内外研究方向与重点 人因工程起源于欧洲,目前欧美各国之人因工程在工业界或军事上之应用已相当普遍。各大型企业如电话公司、计算机公司、汽车公司等等均设置人因工程部门。欧美各国早在1950年代即先后成立人因工程学会,推动人因工程之研究与应用。近年来,日本、东南亚、南非共和国、中国大陆也已成立人因工程学会。人因工程发展趋势与科技之发展有密切关系,近年欧洲报导中更提到欧洲科学发展委员会将Ergonomics(即人因工程)列为重点研究,人因工程应用在航天系统、通讯、计算机系统、产品与环境设计、工业与公共安全、自动化系统中之工作设计等均为国际人因工程研究趋势。 国内自民国七十三年国科会开始推动人因工程之研究以来,早期研究主题包括人体计测、工作环境测定、中文计算机键盘设计、讯息显示设计、运动鞋生物力学、控制面盘等。根据中华民国人因工程学会与劳委会劳工安全卫生研究所之研究报告「我国人因工程现况之调查」中指出,国内研究机构从事人因工程之人力约分布在三十六个学校、机关等单位。国内目前人因工程研究人员之专长大致分布在人机系统、安全与卫生、产品设计、工作生理、生物力学等。人因工程之现有人力及发展领域。根据李再长教授之调查(2000)显示,学术界及业界均一致偏重安全与卫生,认为是本土人因工程发展的最重要项目。学界排名重要的研究领域尚包括人机系统及产品与环境设计; 然业界排名前茅的则为人员绩效与可靠度及人员讯息处理与决策行为,其它方面则有待相关单位的投入和宣导。人因工程在国内之发展趋势经国科会工业工程学门规划,拟出研究重点为人体测计、生物力学、工作生理、人机系统、人员绩效与可靠度、人类讯息处理与决策行为﹑安全与卫生、产品与环境设计、视觉与色彩等九项。 目前国内人因工程之研究主要由国科会、劳委会劳研所赞助,其它相关政府机构如原能会、核研所、台电、交通部运研所等亦相当支持人因工程之研究;产业在这方面的需求也日渐增多,然尚未能投入研发,人因工程之研究结果,终归应用在各行业工作之改善,因此人因工程未来发展趋势,除理论研就外,也应着重配合产业之应用研究。 其次,就国内人因工程相关研究而言,有必要整合规划群体研究,善加利用有限之人力资源,以达到具体之成效。国内人因工程之研究成果理应落实于本土,因此一方面努力赶上国际研究水准之外,同时也应加强本土化之调查研究,如国人人体计测数据库之建立乃是最基本之研究,其结果对于人机系统设计,产品、环境安全设计等均为不可或缺之资料。国科会工程处自民国八十三年起执行重点研究计画之一「本土化静态与动态人体计测数据库之建立」,即结合北、中、南各区学者专家共同进行,于民国八十六年完成国内劳工、大学生、军人、一般民众等2500位样本之量测与数据库查询系统之建立;更将该计画量测范围扩大至高中职、国中、国小学生之人体计测,已于民国八十九年初步建立了较完整且有多方面应用价值的国人人体计测数据库。依其数据,并已尝试应用于部分校园设施及教具之设计上,获得明显的成果。后续有关数据库之维护与更新、样本年龄层之延伸、及落实于各项设计之推广应用等,均有待继续努力。另外,为有效解决校园安全的问题,透过跨校合作的方式,结合人因相关专长的教授共同提出整合研究计画,探讨校园环境相关的人因、安全与管理问题,以落实并提升校园安全。 人因工程未来之国内外发展趋势,也将逐渐由微观人因工程(micro-ergonomics)发展到宏观人因工程(macro-ergonomics),亦即由传统工作面之各种研究推展到生活面的问题,如居住空间的书适度、大众运输工具效率、公共建筑的功能配置等与社会和机构组织架构、分工方式、管理策略等的关系及影响,藉以提升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品质。 1.2 未来五年研究方向与重点 由于现代科技迅速的发展及经济快速的成长,在人们对生活和工作品质之要求日渐提升之下,人因工程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也日益重要,人因工程可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生产'制造、服务业之设备及工作环境、公共及生活空间、消费产品设计、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残障人事辅助设备,交通、电讯、医疗系统、航天系统、国防武器系统等等。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即考虑人因标准,则能提高产品品质水准。而当各类大型系统愈来愈自动化之后,人与计算机互动方面的种种问题,更不容忽视。人因工程的研究趋势,必须顺应科技之发展,以使人与新式产品、系统等等之配合达到最佳化。 近年我国公共建设不断扩增,如捷运系统及大型交通工程,而国内近年来也频传相当多公共建筑安全问题发生,均凸显出硬件建设中"人"的因素考虑之观念极待提升,而这也是本学门未来不论在理论上或实质上对我国建设上能发挥之空间。目前工业安全方面的研究,多着重在职业安全卫生方面。至于公共工程,如营建工程之安全管理等,则有待进一步推动,如与土木工程学门之公共工程推动小组联系,加入人因工程专业知识,以从多方角度考量公共工程之安全设计与管理。其它如公共建筑逃生标识与急救设施配置及飞航安全管理等,也应投入人因工程之研究。 综合国内外发展趋势及配合国内需求,以下列出未来五年我国 人因工程与设计研究方向与重点: 一、人体测计 1.静态与动态人体测计数据库之建立与维护 2.3D人体模型之构建 3.人体测计与产品、系统设计应用与推广 二、生物力学 1.人体力学数据库,标准模式之建立 2.人工物料搬运标准以及力学模式之建立 3.工作姿势的生物力学分析 4.腰背护具之研发 三、工作生理 1.工作生理能力与生理负荷之测量与标准 2.体适能数据库与推广教育 四、人机系统 1.行动秘书与车内信息系统之接口设计 2.抬头显示与控制装置之设计特色 3.中文计算机界面设计之人因标准 4.自动化系统之工作设计 5.人员与计算机接口问题研究 6.自动化系统之功能配置 7.多媒体与虚拟实境之人因问题 五、人员绩效与可靠度 1.人为失误与意外事故之行为模式 2.人员可靠度评量 3.人员绩效数据库与模式之建立 4.心智工作负荷之测量与标准 5.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之探讨 6.系统紧急操作程序之研究 六、人类讯息处理与决策行为 1.故障侦测与诊断行为之探讨 2.问题解决行为理论在自动化系统讯息显示设计之应用 3.信息系统知识库设计之人因标准 4.心智模型之理论与应用 5.人类决策行为理论在决策支持系统之应用 6.数据库之人机接口研究 七、安全与卫生 1.肌肉骨胳系统职业伤害的成因与防范对策 2.重体力的与心智的工作负荷之安全问题 3.工厂安全设计规划的人因考虑 4.交通号志与道路配置之人因评键与安全设计 5.公共工程安全管理策略之探讨 6.数据库之人机接口研究 7.个人防护用具之设计 八、产品与环境设计 1.人因工程应用在产品设计上的问题之探讨 2.机器工具的人因设计与标准 3.消费产品的人因设计与标准 4.公共及居住空间之合理化与人性化设计 5.车站航空站设施与标志之人因设计 6.视障者使用产品之设计 7.新科技产品之适应分析 8.无障碍环境标准建立与评估准则 九、视觉与色彩 1. 本土之色彩与认知模式 2. 中文字体视觉与辨识行为研究 从产业面来说,中国人因的发展在工业安全与卫生、以及工业设计与人机界面两方面比较好。前者是因为中国大陆目前正处在工商业急速发展的阶段,工安问题日益重要,相关的护具、装备、标志等产品从国外进口太过昂贵,也需要翻译及本土化,所以本土产品有相当大的市场,目前也有许多厂商在此领域发展,每年都有工安相关产品的大型展会举办。 至于人机界面则是与信息软硬件、3C、及家电产品有关,因为中国市场规模庞大,本土厂商开始在开发产品上投注资本,自然而然面临到工业设计与人机界面设计的需要;国际品牌为了本土化也不得不投注资源。本土厂商多为转民营之国营企业或单位,以及改革开放之后崛起的民营企业,如联想、海尔、TCL、康佳等,他们已经迅速累积雄厚资本,成为中国的名牌,还进一步朝国际品牌迈进,因为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已经有无可匹敌的台商,也因有此后盾,这些中国名牌相当重视产品的开发。以笔者接触最多的联想为例,其工业设计中心就有三百多位人员,用户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都有实验室,并且会在中国各地进行人机界面的研究。反观台湾最好的例子,工业设计单位一百五十人左右,用户研究的人员屈指可数。此外,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也在中国进行产品的开发或本土化,例如IBM在北京的研究中心就有人机互动的领域,并且一直在征求人才;Nokia, Motorola, Simens, Microsoft, LG等在北京也有研发中心;同时也已经出现专门以人机界面设计测试为主的顾问公司,并且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不过目前产业界的发展除了IBM与微软外,大多是将人因应用在产品开发中,基础研究并不多见。 从官方来说,中国官方要属工业安全与卫生、以及国家标准的制定的发展最重要。因为工安事件频传,各级政府对工安不得不重视,中央单位以隶属国务院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为主管单位,主管各个地方的相关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主导推动了工安的发展,结合许多大专院校,不过因以前重大工安卫事件多与与煤矿灾变有关,工业工程的发展又晚,所以人因工程在此领域的涉入不多,学术界大多是矿冶相关的大学或系所。至于国家标准则是由标准化研究院组成的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委员会邀请产官学界代表数十人参加,目标在依据ISO系列的国际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国家标准,包括人类工效学一般指导原则、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人-系统交互工效学、物理环境工效学、照明工效学、及劳动安全工效学。 从学术界来说,以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以及北京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发展最为重要,其它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也有相关领域的研究。浙江大学的前身,杭州大学心理系成立了国家级的工程心理学专业,是中国心理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 http://www.css.zju.edu.cn/~psy/xisuo/shiyanshi.htm)。现在由沈模卫教授主持,每年招收两位博士新生,博士毕业生一至二位。中科院心理所则为张侃教授(http://www.psych.ac.cn/dsjs-zhangk.htm)主持人类工效学的专业,其它一两位认知专业如傅小兰教授等也时有参与,大约每年一位博士毕业生。张侃教授是前任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的理事长,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的理事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ibbs.8miu.com/read-226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