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 margin-bottom: 0.21cm;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充满创造激情的故事 。此文读后, 你一定会为之感叹不已。何故?
实际上,这个故事又把我带回到大学生时代,一段精力充沛、充满(对基础数学)渴求与探索的美好时光(这算是一句废话)。 ...... 在当今世界上,有那么四个毛头小伙子( guy ),老大 Maxwell Salzberg, 23 岁 ; 老二 Daniel Grippi, 21 岁;老三 Ilya Zhitomirskiy, 20 岁 ; 老小 Raphael Sofaer, 才有 19 岁。这四个年轻人相聚 (meet) 在纽约大学库朗( Courant )数学科学研究所(我年轻时向往的地方),而在今年整个的夏天,这四个好朋友都在美国西部旧金山进行程序编码( coding ),从早上 9 点一直干到晚上 9 点,拼命地加班加点,试图打消人们对 Diaspora 计划(实质上是逃离 facebook 计划,有人称其为“气件”,“ vaporware” ,即吹牛的意思)的疑问,但是,此时的 Diaspora 计划还只是一个没有实现的类似乌托邦( Utopia n )空想主义的编程梦想。
我喜欢说大实话。只要你使用谷歌引擎搜索“ defacebook” 一词,搜索结果列表的第一篇文章大概就是有关这四个年轻人的故事,故事的详情,读者自己可以把文章找来看看。实际上,所谓” defacebook ” 就是“离开 facebook ” 的意思,而 Diaspora 又有一种“(犹太人)散居地”的含义。
在这四人的脑海里(或心目中), Diaspora 不是对 Facebook 的模仿,而是逃离 Facebook 的一条通道。他们保证, Facebook 能够做到的一切(网络服务), Diaspora 都能做到,但是, Diaspora 不能像 Facebook 那样, Facebook 实质上是一个不为人知( stealth )的大型数据库,对所有捕获者 (takers) 都是敞开大门的。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或评价),源自著名自由软件法律学者号称“大胡子”的 Eben Moglen 的讲演“ Freedom in the Cloud” 。
去年 4 月 24 日 , Salzberg 向 Kickstarter( 一个申请研发基金的组织 ) 提交一份资金申请报告,将 Diaspora 散居地计划描述为“ the privacy-aware, personally controlled, do-it-all open-source social network ” ,意思是隐私自主可控 的” Libre 社交网络”, 其目的是想申请 1 万美金的研发费用,但是,此事 却 被《纽约时报》捅出去了 ,结果,在短短的数周之内,他们从 6,479 个捐助者那里得到了总计为 200,641 美元的赞助款 ,几乎把他们都要惊呆了。这充分证明了 Diaspora 计划是怎样深得人心。后来 ,此研发项目甚至得到了 Facebook 现任的 CEO 兼共同创始人 Mark Zuckerberg 本人的大力赞助 。
Diaspora 散居地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而且,这只是一个开场白, (几年后的) 高潮还 未到来 。 我的真实想法是 ,中国的在校大学生也在这个充满创新激情的年龄段,为什么不能参与 (至少是关注) Diaspora 这个开发项目?天天玩 QQ ,不怕脑子被搞坏 (痴呆) 了?有许多 “ 现代 ” 的年轻人 ,让我想不明白,他们是怎么想问题的 。 头脑里面整天是晕乎乎的,还动不动就开口教训别人。我很奇怪,马克思、恩格斯的书 ,今天 怎么不 读(学习) 了?我承认,自己人(思想)老了,不管用了,寄希望于年轻一代。
说明 1 :去年 11 月 24 日, Diaspora 发布 了该计划的第一个 “ the private alpha version ” ,欢迎大家自由下载,参与检测,修正 bugs 。
说明 2 :我认为,我们国家把 fa cebook 封了,出发点虽然可能有些不同,但结果是好的 。腾讯的 QQ (类似 Facebook 社交网络) 不要得意忘形,小马哥花费 4.8 亿元人民币在香港买豪华住宅 。 此刻 ,我 在想,马克思怎么不 (显灵) ...... (马化腾)是 何等黑暗的灵魂 !正面是人,反面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