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是内核的一部分(通常是设备驱动程序),但是并没有被编译到内核里面去。它们被分别编译并连接成一组目标文件,这些文件能被插入到正在运行的内核,或者从正在运行的内核中移走,进行这些操作可以使用insmod(插入模块)或rmmod(移走模块)命令,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内核本身能请求内核守护进程(kerned)装入或卸下模块。这里列出在Linux内核源程序中所包括的一些模块:
· 文件系统: minix, xiafs, msdos, umsdos, sysv, isofs, hpfs,
smbfs, ext3,nfs,proc等
· 大多数SCSI 驱动程序: (如: aha1542, in2000)
· 所有的SCSI 高级驱动程序: disk, tape, cdrom, generic.
· 大多数以太网驱动程序: ( 非常多,不便于在这儿列出,请查看
./Documentation/networking/net-modules.txt)
· 大多数 CD-ROM 驱动程序:
aztcd: Aztech,Orchid,Okano,Wearnes
cm206: Philips/LMS CM206
gscd: Goldstar GCDR-420
mcd, mcdx: Mitsumi LU005, FX001
optcd: Optics Storage Dolphin 8000AT
sjcd: Sanyo CDR-H94A
sbpcd: Matsushita/Panasonic CR52x, CR56x, CD200,
Longshine LCS-7260, TEAC CD-55A
sonycd535: Sony CDU-531/535, CDU-510/515
· 以及很多其它模块, 诸如:
lp: 行式打印机
binfmt_elf: elf 装入程序
binfmt_java: java 装入程序
isp16: cd-rom 接口
serial: 串口(tty)
这里要说明的是,Linux内核中的各种文件系统及设备驱动程序,既可以被编译成可安装模块,也可以被静态地编译进内核的映象中,这取决于内核编译之前的系统配置阶段用户的选择。通常,在系统的配置阶段,系统会给出三种选择(Y/M/N),“Y”表示要某种设备或功能,并将相应的代码静态地连接在内核映像中;“M”表示将代码编译成可安装模块,“N”表示不安装这种设备。
10.1.2为什么要使用模块?
按需动态装入模块是非常吸引人的,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内核达到最小并且使得内核非常灵活,例如,当你可能偶尔使用 VFAT文件系统,你只要安装(mount) VFAT,VFAT文件系统就成为一个可装入模块,kerneld通过自动装入VFAT文件系统建立你的Linux内核,当你卸下(unmount )VFAT部分时,系统检测到你不再需要的FAT系统模块,该模块自动地从内核中被移走。按需动态装入模块还意味着,你会有更多的内存给用户程序。如前所述,内核所使用的内存是永远不会被换出的,因此,如果你有100kb不使用的驱动程序被编译进内核,那就意味着你在浪费RAM。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内核模块的这种优势是以性能和内存的轻微损失为代价的。
一旦一个Linux内核模块被装入,那么它就象任何标准的内核代码一样成为内核的一部分,它和任何内核代码一样具有相同的权限和职责。像所有的内核代码或驱动程序一样,Linux内核模块也能使内核崩溃。
10.1.3 Linux 内核模块的优缺点
利用内核模块的动态装载性具有如下优点:
·将内核映象的尺寸保持在最小,并具有最大的灵活性;
·便于检验新的内核代码,而不需重新编译内核并重新引导。
但是,内核模块的引入也带来了如下问题:
·对系统性能和内存利用有负面影响;
·装入的内核模块和其他内核部分一样,具有相同的访问权限,因此,差的内核模块会导致系统溃;
·为了使内核模块访问所有内核资源,内核必须维护符号表,并在装入和卸载模块时 修改这些符号表;
·有些模块要求利用其他模块的功能,因此,内核要维护模块之间的依赖性。
·内核必须能够在卸载模块时通知模块,并且要释放分配给模块的内存和中断等资源;
·内核版本和模块版本的不兼容,也可能导致系统崩溃,因此,严格的版本检查是必需的。
尽管内核模块的引入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但是模块机制确实是扩充内核功能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在内核级进行编程的有效途径。
转自:http://www.eefocus.com/html/09-06/75233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