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面向对象的理解: 面向对象是相对于面向过程而言的,有三个特点: 封装(Encapsulation),继承(Inheritance),多态(Polymorphism); 类是对某一类事物的描述,是抽象的、概念上的定义; 对象是实际存在的该类事物的每个个体,因而也称实例(instance)。 一个类可以产生多个对象,所以面向对象的关键在于类的设计。
对于类与对象的理解: 当一个对象被创建时,会对其中各种类型的成员变量自动进行初始化赋值。除了基本数据类型之外的都是变量类型都是引用类型。 创建新的对象之后,我们就可以使用“ 对象名.对象成员 ”的格式,来访问对象的成员(包括属性和方法) 。 对象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和作用域。离开作用域,所创建的对象便成为垃圾。
对象的比较: “==”运算符与equals()方法的区别: 前者不仅比较内容,而且还比较对象在内存中的位置;而后者只比较内容是否相同。 所以比较两个数组对象的内容是否相等时应该使用equals()方法。
匿名对象: 可以不定义对象的句柄,而直接调用这个对象的方法。 这样的对象叫做匿名对象, 如:new Person().shout(); 如果对一个对象只需要进行一次方法调用,那么就可以使用匿名对象。 实际中经常将匿名对象作为实参传递给一个函数调用。
类的封装: 好处:隐藏类的实现细节; 只能通过事先定制好的方法来访问数据,方便地加入控制逻辑,限制对属性的不合理操作; 便于修改,增强代码的可维护性; 实现方式: 将类的成员变量声明为private,再通过public的方法来对这个变量进行访问。对一个变量的操作,一般都有读取和赋值操作,我们分别定义两个方法来实现这两种操作,一个是getXxx()(Xxx表示要访问的成员变量的名字),用来读取这个成员变量操作,另外一个是setXxx()用来对这个成员变量赋值。
对于构造函数的理解: 定义和作用: 具有与类相同的名称;不含返回值;不能在方法中用return语句返回一个值。 当一个类的实例对象刚产生时,这个类的构造方法就会被自动调用,我们可以在这个方法中加入要完成初始化工作的代码。 构造方法的重载: 和一般的方法重载一样,重载的构造方法具有不同个数或不同类型的参数,编译器就可以根据这一点判断出用new 关键字产生对象时,该调用哪个构造方法了。 注意: 在java每个类里都至少有一个构造方法,如果程序员没有在一个类里定义构造方法,系统会自动为这个类产生一个默认的构造方法,这个默认构造方法没有参数,在其方法体中也没有任何代码,即什么也不做。 由于系统提供的默认构造方法往往不能满足编程者的需求,我们可以自己定义类的构造方法,来满足我们的需要,一旦编程者为该类定义了构造方法,系统就不再提供默认的构造方法了。声明构造方法,如无特殊需要,应使用public关键字
对于this的理解: this关键字在函数内部就是这个函数所属的对象的引用变量。
垃圾回收过程分析: java中使用finalize()方法(类似于c++中的析构方法)来释放对象占用的空间; 一般java虚拟机的垃圾回收器会自动完成相应工作,但有不可靠的时候需要使用System.gc方法来清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