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的春节过去大半,见到朋友、听到电话的第一句话大多是“恭喜发财”;各大商场门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模型猪,托着澄澄的金元宝,游人们喜滋滋地站在猪前合影,大家都想去沾沾财气。
看过《大国崛起》之后,发觉中国目前关于金钱与财富的地位已经比在西方工业国家里还高不少,处处衡量事情的标准是法家的“实利主义”,社会弘扬的事业与成就首先就是以金钱衡量。
过年时大年初五的鞭炮是最能与大年三十的鞭炮抗衡的,在中国较大的城市最能炫耀的是驾驶高档汽车、穿戴名牌的富人们,一些高档消费场所经常与比邻的建筑群格格不入。
从媒体和社会导向,青年才俊、莘莘学子最为佩服的成功者就是那些富豪,除了眼高手低地艳羡外,越来越开始勤学苦干地竭力模仿。公司的很多老板朋友也越来越不好经营公司,在最近参加的一次研讨会上,一个公司老总感慨地说感情投资最多只值500元。若是其他公司开出比目前薪水多500元的机会,即使是较为信任的员工也会毫不犹豫的转身离去。一个比我小上几岁的朋友和我聊天,我一直劝他不要离开原来那个公司,原因是在那个公司虽然薪水低些,但是的确在做着很有希望在中国成功的软件产品,但是他后来还是选择了去了一个收入高一些的地方,理由很简单,他女朋友给他开了一个明细单,上面列举了结婚时想要的东西—没有这些她就不结婚。
在第一天上班的当中,同事们聊的话题依然离不开金钱与财富,这个也是走到中国哪里都会听到的永恒话题。细想想中国发展太快,变化也太多,当前这个观念与中国多年的传统儒家社会极不相符,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学者则享有崇高的声誉。上众多的技术英雄难以在社会获得更为广泛的知名度,但是一个软件企业的CEO却可以更多地名扬四海。
儒家的理想终归是理想,中国的文化的确处在一切向钱看的非常实利主义中。林林总总饭店拜的财神、大年初五的鞭炮、络绎不绝在金元宝前合影的人群、佛庙道观上求财的燃香都折射着大家祈财的强烈心态。
前段时间一个手机电话号码“要让我发、我发、我发、我发”居然被拍卖出68万美元;中国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代码是“3328”,这个数字用粤语念出来是“生生易发”。好多公司的口号也很响亮地喊出“赚钱 钱 钱 钱”。
不过,最有趣的矛盾现象是重视财富的另一面是大方。在这个新年中,同事们给出的各方面礼钱几乎是每个人工资的1.5倍;连同事们第一天上班时的集体聚餐也都是抢着个人付账。欧美人各自付账或均摊餐费的做法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吝啬。一个外国朋友曾经和我开玩笑说:在中国,让人出丑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在餐馆中提出来各自付账。
中国的财富观存在着何样的畸形和矛盾,这是一个金钱令人幸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