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模式》一书中,使用最频繁的词可能就是“封装变化”和“去耦合”这两个了,这两个词的意义,其实不难理解,但是要在实际工程中恰当的应用,是非常困难的。所谓封装变化,就是将可能发生变化的内容放到一起封装起来,对外只是提供固定的通讯方式。去耦合,顾名思义就是不同的内容的相互影响尽量小,一者发生改变时,另一者不需要随之改变。以下以实际项目中遇到的一些设计问题为例,对这两个词进行解读。1. 在多处可能都需要作同一件事情,而这一件事情虽然现在很简单,但是未来可能需要扩展,这时候考虑用函数来封装之,显然这是一个封装变化的实例。去耦合体现在那里呢?原来分散在各处的相同的代码都到了一个函数中,当有改变需要发生时,只需要函数改变即可,而不用每一处都更改,这是一种松散耦合,而原来的设计是强耦合的。2. 类的实现继承也可能引入强耦合。派生类的实现要依赖于基类的实现,而基类又通过虚函数调用派生类的代码,于是对于复杂的类,调用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改变基类的实现,因为基类的实现改变,有可能导致派生类代码也需要更改。这主要源于实现继承,派生类可以看到基类的实现,而基类的内部实现必然是强耦合的,派生类可以看到这种强耦合的实现,就不可避免的依赖于这种强耦合,因而带来了派生类与基类之间的强耦合,并且逐步延伸开来引入与其他类的强耦合,最终使得整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而接口继承则可以避免这一点,一个类从一个接口继承,它仅仅能看到接口规范,只要接口规范满足,内部如何实现其它类并不关心。这样可以达到不同的对象仅仅通过接口发生耦合。3.实现继承的好处是可以少写代码,但是却带来扩展性的变差。而接口继承,代码的重用就少多了,它能够重用的最小单元是接口。接口实现即使稍有不同,所有的接口都必须重写。但是接口继承带来了可扩展性和兼容性的提高,尤其是大型的系统开发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接口继承本身就反映了一种封装变化的思想:将相关的内容封装到接口中,内部实现则是可以任意变化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接口之间没有相互约束,每一个接口的实现代码和流程都是非常清晰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哪些是需要封装的,应该封装到哪一个接口里去,接口之间的关系,系统如何使用这些接口。这些问题都是和具体项目相关的,必须结合项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去耦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