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the next BIG thing?

    技术2022-05-11  265

    What is the next BIG thing? Submitted by UGlee on Mon, 04/05/2004 - 16:25. 本文已为纸媒体发表,某某在线和某某家请勿转载 在去年的10月7日,加州Mountain View新开张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内,一些在硅谷打拼的、令人尊敬的遗老遗少们在热烈的讨论着一个难以承受的话题: What is the Next Big Thing? 在过去的30年中,硅谷创造了三个奇迹:70年代的半导体技术,8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和90年代的Internet。那么硅谷的下一个十年在哪里呢?The Churchill Club和Garage Technology Ventures把这些昔日英雄们撮集在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而事实上,这个史称 Silicon Valley 4.0的大事件,并未挤出什么令人激动的前景,除了在网站上15美元一份的录音在发售之外,鲜见媒体的关注与报到。 *************************************************************************************** 在拉登本先生倡导的全球经济萎缩背景下,IT工业没能卓尔不群。众多的工业巨子拥挤在一座岌岌可危的古堡里,每一个可能的出口都拥挤着很多神色狐疑蓄势待冲的人-尽管眼前的景况对不少人来说仍然小康,但谁也不知道明天的大饼从哪里来。 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2003年里发生在每个领域的里的故事。 1、个人通讯 这是少有的几个仍然很滋润的方向之一,但是2003年的通讯产业未带来太多惊喜。3G的技术前景变得扑朔迷离,网络的巨大投资让运营商望而却步,整个行业苦思冥想也没有找到梦中的Killer App,无论是MMS,还是Web/Email/IM,都没能抗起重担充当救星。而在设备端,先后登场的O2 XDA/II,Orange SPV/2,Treo 180/270/300/600,Sony-Ericsson P800/900,都是叫好不叫座。只有Nokia的76xx, 36xx走向了主流市场,但却没有如预期的点燃MMS业务。 整个行业的最大亮点仍然是 RIM-一家依靠完美的Pushmail后台服务来销售硬件能力低下又价格昂贵的 Blackberry email终端的小公司。而业界领袖 Nokia也最终授权了RIM的Blackberry技术准备在这个领域大干一场。 尽管有 Gartner的数据强力支持,也尽管有RIM的大获成功,企业的Email/Web应用就真的能成为Smartphone乃至整个移动通讯产业的救星吗?这里至少还有两个让人气馁的地方: 1。RIM的实际市场容量拿到通讯产业来还不值一提。 2。手机平台缺乏触屏和拇指键盘的设计也让Messaging应用的易用性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而言,最好的Email/Web终端是Treo的设计(TouchScreen + Qwerty KB),其次是Blackberry和Sidekick(Qwerty KB),再次是SE P800/900和Pocket PC Phone(TouchScreen),而Series 60和MS Smartphone都是最糟糕的交互方式:只有Num Keypad。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可能还要加上一条更令人气馁的: 3。中国的Email应用市场远没有北美大。中国的SMS才是大头,而北美完全相反。 2、PC工业 2003的PC Magzine Technolody Excellence Award里面,把PC和PC Component两个奖项分别授予了来自Apple的PowerMac G5和AMD的Opteron。个人而言,我很喜欢Apple和AMD这两家顽强的创新技术的公司,但是这两个奖项都被非业界领袖的公司拿走,是不是说明在这个领域,业界的导航者已经失去了动力呢? 主流的PC硬件工业已经是彻底的Commodity Business了,整个2003也乏新可陈。依旧是主频加外频的提升,显卡晶体管数量的增加等等。AMD64技术,从市场的角度说,是AMD颠覆Intel在个人计算领域领先地位的起点。在64位个人计算上,由于不兼容32位x86指令,Itanium的前景相当难堪。不过,无论是IA64,还是AMD64,在进入消费市场的时候都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缺乏软件的支持。这不难理解。事实上,正如Dell所说,在个人计算领域,消费者对64位技术的需求并不强烈。在服务器领域却是另外一番风景。 2003年的服务器市场有着相当不俗的表现。从技术上看,这得益于IA构架的服务器产品价格的下降。HP,IBM,和Dell都推出了大量的IA构架低端服务器产品线,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服务器市场的另一个巨头SUN,动作慢了半拍,错过了大好机会,并且它的Blade技术也有些生不逢时。服务器市场的增长得益于Internet产业的复苏,确切的说,是各种在线服务业务的迅猛发展,包括各种Media的下载服务,在线游戏业务的迅猛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提高信息化运作程度。 在软件方面,微软继“你该抱着笔记本电脑使用”理念失败之后,打出了“你该买两台家用电脑”的理念。Windows Media Center版的推出立刻得到了Dell和SONY的鼎立支持。现在有超过40个PC制造商推出了基于MC版Windows的PC产品,但是,正如 Cooper所言:“Stuffing a bunch of existing technologies into a computer box hardly classifies as the last word in convergence. Even wall-to-wall advertising can't change that reality. ”(把一堆已经存在的技术塞入机箱根本算不上融合,即使墙上到处都是广告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Media Center算不上什么新概念。早在2001年Apple就在捣鼓它的Digital Hub Strategy。如果精于此道的Apple都失败了,我想不出有什么理会让Microsoft大获成功。至于DHS为什么失败,这里有个很有意思也流传很广的 讨论。 上面的讨论中给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 美国家庭的电视机平均每天使用7小时40分钟!也许正是受到这一启发,合并Compaq的HP高举大旗准备进军 Digital TV。不过Digital TV是否能如计算工业所愿和PC纠缠在一起,只有市场能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3、PDA 2003年的PDA市场在一片哀鸣声中顽强的存活了下来。这一年的大事件包括MS Windows Mobile 2003的推出,PalmOne和PalmSource的分拆,以及PalmOne合并Handspring走上Smartphone的不归路。 尽管和前一年相比,全球PDA出货稍有下降,但是实际上这应该看成HP和PalmOne的成功。HP在第三季度一口气推出7款产品,力挽了PDA市场的颓势;而PalmOne也一改原来的沉稳作风,快速的硬件升级,高性价比的Tungsten E,偏重娱乐型产品的Zire71,使出了浑身解数力保了全球出货量与去年持平。 尽管有被Smartphone吃掉市场的危言耸听论调,从实际的市场销量来看,PDA仍然有一席之地。不过如果我们回到计算设备的起点来审视近一年来的PDA发展,就会有一种迷失方向的感觉。一个消费级的计算设备应该有的必备因素是:交互方式(显示和输入),计算能力(CPU,内存),连接性(设备和网络),存储能力(容量与媒介的交换)。目前的PDA产品,无论是Palm还是Pocket PC,其计算能力都超过了应用的需求,但是在存储和连接能力上的欠缺极大的限制了其功能。2003年的无线数据网络(GPRS/CDMA)发展很快,但可惜的是蓝牙手机的普及和无线内容服务远没有预期的成功,这也很大程度影响了PDA产品的发展。 2003年PDA产品的技术亮点是GPS和Game Console。Gartner说,在欧洲iPAQ取得的大幅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捆绑的GPS模块;而在美国,Garmin推出的iQue 3600设备,也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在国内,2003年出现的GPS设备的数量也有很大提升,但是无奈国内的有车一族不多,地图资源的缺乏,和城市里高架公路的影响等诸多原因,这个市场没有象欧美一样有大幅度的增长。 来自Tapwave的Zodiac2是2003年里最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传闻说Tapwave里面有很多工程师来自当年Newton的开发队伍,实力不可小觑。在市场上,Zodiac并没有受到热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Tapwave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庞大的市场推广和销售,目前还只有在线销售一种销售方式。目前,Zodiac最需要的是一个强力的品牌支持,相对与设计更好的产品而言,找到一个好的买主把自己收购是更现实的策略。在没有巨大资金和品牌的支持下,Zodiac能够走多远也让人捏一把汗。Game Console领域并非是无人关注的处女地,Nokia携着N-Gage准备打出一个新天地,Nintendo也会稍后推出一款神秘的双屏游戏手机 Nintendo DS。而传闻很久的 SONY Playstation Portable也会在2004杀入市场。这块蛋糕看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吃到。 4、数字音乐 2003是Apple的iPod大红大紫的一年。iTMS(iTunes Music Store)把iPod和99美分音乐下载服务联系在了一起,也为Apple赢得了“终于走出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之美誉。在下载服务商,Apple签约了北美的五大出版商;在软件上,Apple提供了Windows版本的iTunes,并且让Rio和Nomad都捆绑或者兼容了这个软件;在设备上,HP会发售自己品牌的iPod产品。但是如果你以为Apple势不可挡,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这里有一箩筐的Clone产品在准备围追堵截iPod。Apple想要成功突围也不那么容易。 iPod不是第一个使用大容量存储硬盘的数字音乐产品,Creative和一些日本厂商有过更早的尝试。但是没人会反对iPod是最成功的MP3产品。iTunes的软件和服务,以及Apple的良好运作是一方面;而微硬盘技术的成熟也功不可没。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微硬盘产品-虽然没有使用在iPod上-也受到关注。来自Cornice的 Cornice SE产品获得了 PC Magazine的Technology Excellence Awards殊荣。据说Cornice是由原来Maxtor的CTO离开公司自己创建的一家小公司。Cornice SE的优点很多,包括更少的零件设计(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功耗,还有非常不错的价格(70美元)。在Rio的MP3播放器产品中使用的就是Cornice SE。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就会出现在PDA,DC/DV等各种数码产品中。 5、数码影像 数码相机的市场大概是近年来数字产品中增长最疯狂的了,一些乐观的预言声称,2004年的数码相机市场有超过100%的增长率。但是,这个市场的竞争也是空前惨烈的,包括传统相机生产商,传统的胶片生产商,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各大PC厂商乃至PC外设提供商都义无反顾的进入了这个领域。 2003年胶片厂商受到了巨大的挑战,Kodak在大幅裁员以把业务重心转向数码影像设备。不过对于PC,尤其是打印机厂商来说,这也许是好事情。Photoshop工厂和打印的需求量会增加。Epson/Canon/HP等打印机厂商,更是推出了可以直接支持Flash卡打印的产品。 从技术角度说,2003的数码影像市场中最值得关注的几个产品是:Olympus率先推出了Digital SLR产品,基于新标准3/4系统的E1相机;Canon推出了体积适中价格低廉的标准DSLR相机E300D。这两款产品的推出可以说是真正为胶片相机敲响了丧钟。从来未曾推出过数码相机产品的Sigma,在2003年推出了SLR的D9,而推动这款产品诞生的是它的三层CMOS感光原件Foveon X3 5M CMOS Direct Image Sensor。这也是获得PC Magazine Technology Excellence的技术产品,你可以在它的网站上了解到更多的细节。 *************************************************************************************** The Next Big Chance 尽管在每个领域里都充斥着浮躁和焦虑的情绪,但至少还有一位巨人是清醒的。仔细注意一下PC Mag的众多奖项获得者,你就能发现机会将出现在哪里。 1。Component的Finalist里面,有一个是:Broadcom AirForce OneChip BCM4317。这是一个极有竞争力的嵌入式设备Wifi解决方案,在拇指甲大小的面积上,提供了完整的单芯片设计,并且有低功耗和低成本的优势。 2。同样是Component的Finalist里面,有来自Intel的Centrino Pentium M。在2003年Wifi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中,Intel的Centrino功不可没。 3。而在Protocol里面,获奖的技术是802.11g。在下一个版本的Centrino中会有对该标准的支持。 Intel的目标很明确,无论是否存在64位的个人计算市场,Itanium都不适合这个领域。而强力推广无线宽带技术,在个人终端上,可以延长IA32产品的生命周期;在服务器端,可以快速推动IA64进入市场;而Intel本身也提供大量的网络芯片和网络设备解决方案。可以说它的战略已经从Power the PC转向了Power the Internet。 Intel的Centrino仅仅是Wireless梦想的开始,而它的下一步- WiMax-肯定会让你大吃一惊。WiMax是基于IEEE即将批准的802.16d标准,和先前的WirelessMAN(802.16)相比,WiMax把工作频率拓展到了10G到66G的高频段,Intel声称它的最终产品可以覆盖30英里的城域距离范围并实现70Mbps的速度。 Intel先移动运营商一步开始积极打造全新的Internet世界,并且咄咄逼人,志在必得。而来自英国,印度,香港、巴西和墨西哥的一些运营商已经开始积极的测试和评估该技术。现在还难以去估计WiFi和WiMax的普及会对整个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包括市话服务商,长话服务商,Internet接入商,和移动运营商-但可以肯定的是,WiMax对于那些在最后一公里接入上处于劣势的小公司可以站在更公平的起跑线上开始新一轮的业务竞争。比如:假设一个机站就可以为一个小区提供语音服务,而早先那些被当作壁垒的线路资源,很可能蜕变成为沉重的维护负担。 Last Hurdle 从某种意义上说,PC是Internet连接每个人的最终壁垒。PC的成本,学习曲线,易用性,复杂性,易维护性和便携性都使得它无法成为像手机那样的人人可用的设备。但是为什么Apple会力推Digital Hub Strategy,而微软也要效法一个Media Center呢?答案很简单:PC,或者Mac,是他们的主要利润来源。 包括苹果的iPod,其实你也完全可以构想另外一种工作方式:给它武装上一个简单的OS,一个Internet接入方式,可以是Ethernet底座,也可以是和手机的连接线(Sprint PCS可以提供高达100Kbps的速率),iTMS仍然可以工作--但是在这个链条上Mac或者PC的存在就没有必要性了。 有相当多的应用都可以跨过PC直接去实现,包括VoIP,IM,Email,Web browsing,Content(News,ebook etc),Media(Music,Video etc),Game,乃至还有些遥远的Streaming。这里面的大部分应用也不需要你有Giga Hertz的CPU,Hundreds of Mega的RAM,GigaByte的存储能力,光学的存储器等等。一些简单的应用甚至连键盘和彩色屏幕都可以舍弃。差不多50美元的设备就可以完成一些你用500美元的PC来完成的工作。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纯粹的Internet Appliance开始出现,这包括能够接入Internet对战的PS和XBox游戏机,曾经出现过但是不太成功的WebPad,一些能够直接收听Internet电台的网络收音机,包括那个Blackberry,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Dedicated Email终端。在Wireless Anywhere的时代,这些产品无疑会有更大的目标用户群体。而未来的数字电视-可能是比较远的未来-也完全有可能通过Internet成为视频终端。iPod类的播放器,和从未取得较大成功的电子书或者电子报纸概念,也许能在Wireless时代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Anyway, time to leave your PC。 What's the Next Big Thing 要精确的描述这个全新的Internet大道,应该是Wireless Broadband Internet。信息产业部可能会采用“信息磁悬浮”或者“信息空中走廊”这样更加形象的字眼来命名WiFi或者WiMax标准。 从服务端看,如果说90年代的Dial-up/Fibre Internet是Information Network,那么Wifi和WiMax时代的Internet就应该是一个Application Internet。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Internet从Connecting machine走向了Connecting People。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Wireless Interent都是危险和机遇并存。危险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业务融合,每个竞争者都要面对来自另外一些领域的新对手,并且可能要学会一种新的运作方式,就象胶片厂商和消费电子厂商涌入数码相机领域那样;而机遇来自于Internet的无所不在和不断提升的性能(会有Internet摩尔定律吗?),会有更多的新业务或者商业模式诞生。 PDA的未来 在这样的机遇下,你还相信PDA产品会最终消失吗?你同意通讯厂商的说法,他们能把那么多的应用都塞到一个小体积的电话里并且不牺牲易用性和舒适性吗? 还记得么?在MultiMedia PC之后,是Internet成为PC工业的救世主;历史就是这样惊人的相似,在MultiMedia Handheld之后,同样是Internet来拯救手持计算工业。 尽管开放OS的计算系统在Dedicated Device中无法体现它的软件资源优势;但是其一脉相承的交互方式、相对较低的应用开发成本、和嵌入式OS的灵活裁减能力仍然使得它相对于Proprietary OS保有一定的优势。而无论是PalmOS设备还是Pocket PC设备都应该: 1。脱离PC(微软可能非常不情愿走出这一步)。直接使用Internet来实现Content Distribution,或者使用类似Dock Station一样的东西用成熟且廉价的CD-ROM作为介质。使用Internet,无线连接能力(IR or BT)或者Flash卡作为数据交换方式。 2。配备高速Internet接入方式,最好是Wifi,其次是Ethernet/Modem Dock。 3。通过Internet提供增值服务,VoIP/Video Call,IM/Email(Qwerty KB),新闻下载,电子书下载,音乐/漫画/电影下载(最好内置Cornice SE那种大容量存储设备)。 移动通讯产业的从业人士经常会骄傲的说:Mobile Phone is a must-have。--Don't believe it!这只是比较夸张的形容Mobile Phone的重要性--但是,它肯定没有重要到必不可少的地步,不然1990年以前的人们是如何活下来的呢?PDA会能有多重要?这取决于应用。如果越来越多的重要应用来到PDA上,而且它们也易用好用,PDA也会有被形容为Must-Have的那一天。 Final - A few thoughts 差不多10年以前,有过一个维纳斯计划,其目的是在电饭煲上安装一个浏览器。那个时候的Internet是一个纯粹的信息网络,而IT产业向消费电子发动的攻势是把信息应用塞到家用电器中去。10年之后,这种Convergence的理想出现了成为现实的契机,但是却是完全相反的方式:把各种原有的应用搬到由信息技术构建的Backbone上来。这不难理解,想想我们听音乐的历史,从留声机到磁带机,再到CD机,再到MP3播放器,再到未来可以突破存储限制的Wireless Streaming。我们的应用需求从未改变过,但是技术让我们可以更加舒适更加自由更加没有约束和限制。 I am not a technology guy. I understand technologies, but I am not excited about technologies. I am excited about applications. It's all about applications and functionality. ---- Jeff Hawkins *************************************************************************************** Broadband和Wireless是一对彼此依赖的孪生兄弟。前者让很多应用成为可能或者说更加实用,而后者为使用者提供了决佳的舒适性。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这该叫做科技人性化吧。 *************************************************************************************** 如果一切如预期的顺利发展,Intel将是这次WiFi/WiMax革命的最大受益者。这家伴随硅谷成长的公司,不但一直保持着半导体工艺和设计技术的领先地位,也在20年的PC革命中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而随着PC工业的规模饱和增长趋缓,IT生产力工具的重心从PC向Server迁移,Intel再次强力推动Internet应用平台的硬件发展,这种挺身而出的勇气让人再次看到Groove缔造的那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企业精神。 向Intel敬礼!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