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MM认证渐渐在中国引起重视。最近,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制订了推进CMM认证的三项新措施。两年前,已有企业开始引进CMM系统。那么,推进CMM 认证要注意些什么?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我们采访了创智等几家CMM实践者。他们的经验之谈对国内正准备或正在推进CMM认证的企业也许不无借鉴价值。
----在摩托罗拉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工作5年,成功带领通过 CMM4级认证,现任创智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总监的李启煊先生说,CMM到底能为公司带来什么好处?用一句话说就是有利于公司长期的成本控制。有这套体系,能更准确地预算出开发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正因为质量有所保证,浪费在修改、解决客户的抱怨方面的成本会降低很多。问题出现后现场发现解决与设计开始时就把问题解决的费用相比,通常要差几十倍。现在绝大多数情况是缺少软件的规范制度,只是求快。软件出来后,要花很多时间修修补补,以应付客户满意度低的情况,费用很容易失控。而有了CMM这套体系,会使这方面的费用有所降低或者大大降低。浪潮通软过程改善部任甲林的体会是,CMM仅指明该做什么,而没有指明如何做,它不是方法论,但我们在学习CMM时,可以从中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而用友的认识是,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提升公司开发管理水平,并且通过CMM 的全面实施,提高产品开发过程的可视性和预见性,从而在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
----CMM对于研发人员来说,其好处在于增加了一套有效的纪律,CMM可以规范开发测试人员一连串的行为来保证质量。另外,在这样的体系下运行,也能把错误找出来,使其产品质量有相当的保证,从而为个人带来效率。这对个人来讲,也是一种成就感,增加员工自身的信誉。
----这种好处只有被公司与个人都认识到,CMM才能真正生根。
----在一开始最关键的是,通过关键项目让开发人员了解怎么去用,让开发人员去体会采用这些步骤得到什么好处。只有真实的感受,才愿意把CMM 变成纪律,才能逐渐地引进更多的KPA。创智也表示: 我们也不会盲目地把全部的KPA引进过来、移植过来——没必要,最主要的是了解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认证如果不是活的,照抄是没有用处的。
----盲目地把CMM抄搬过来,把它摆在那儿,有文档,却没有人去看,没有人去用,那是不必要的官僚文章。
----实践者们意识到:CMM认证的关键不在于第几级,重要的是自己的员工是否了解这套体制,开发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开发人员都了解了,都去用了,而且也取得了好的成效了,这比什么都重要。
----浪潮通软承认自己在推行CMM上走了弯路,而且总结出:生命周期模型的定义,是CMM的起点,也是难点。而鼎新认为,使用好的管理工具(即针对过程管理的软件)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采用了微软的“source safe”以及自己正在开发的“项目助手2000”。
----李启煊这样讲: 一个部门如果到了CMM 4和CMM 5的话,你问软件开发测试人员应该怎么做,他可以马上拿出文件来给你看,告诉你做这个项目的过程: 如何设计,需求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在过程中如何一步一步改善质量,质量的指标又是什么,去年的指标达到多少,明年的指标要提高多少,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它,靠什么来解决不同部门不同的想法,每一个阶段花多少时间改善了多少质量。不到CMM 4和CMM 5,如果你要他讲这些,说不出来。而到了CMM 4和CMM 5,你去问不同的工程师,说法会略有不同,但基本上相差不多。
----任甲林则认为: CMM认证过程的不断改进基于许多小的、进化的步骤而不是革命性的创新。标准不一定先进,但只要统一了,质量和效率就提高了。
----一家企业在1994年就把说自己“通过了ISO 9001认证” 当成荣耀的事情来宣传,但后来ISO 9001“是家软件公司就可以花10万块钱通过”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并没有都因为通过了ISO 9001质量认证,而使质量普遍提升,ISO也就失去了其权威的标记意义—用户不买这个账。有意思的是,当年号称第一家通过认证的那家公司再也不提这碴了,觉得“没面子”。
----我们担心的是,当CMM认证遍地开花的时候,CMM会不会在中国失去其标记意义?
----如果什么事情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面对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形势,国内软件企业仅有一张 “护照”是远远不够的。按照实践者们的经验,把CMM理解为“软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还不够务实。对于软件企业而言,应该再一次认清楚:质量与效率,对软件业到底有多重要?企业的领导层需要真正明白:CMM对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到底能带来什么?
新闻资料
----CMM是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的缩写,是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工程能力的提高与评估。
----CMM分为五个等级: 一级为初始级,二级为可重复级,三级为已定义级,四级为已管理级,五级为优化级。
----浪潮通软: 成立了研发管理部专门负责CMM推广,从 1998年下半年开始进行CMM体系的推广工作,现在引进了CMM二级中6个KPA中的5个,又增加了两个KPA(业绩考核、内部测试),未申请认证。
----东大阿尔派:1999年下半年开始研究,同年10月份抽调骨干筹建专职技术小组,在国际合作事业部推行CMM。2000年9月29日经美方评审机构审核,通过CMM二级。
----用友:早在1999年的下半年就成立专门的小组,探讨 CMM的认证和实施之路。在2000年10月份明确将准备通过CMM评估的计划。近期目标是先通过CMM的二级,同时准备通过三级的相关资料。
----金蝶: CMM实施认证工作已经启动,计划运用CMM的 18个KPA改进开发过程,选择与企业现状对应的等级实施。有专职研究、实施、推进CMM 的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