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翻译的市场空间与可操作性

    技术2022-05-11  130

    增值翻译的市场空间与可操作性

    高巍(w-gao@263.net)

    ------------------引子:

    《增值翻译系列谈》在网上陆续公开后,各位网友或者质疑或者批评,侯捷老师的意见最为一针见血、切中肯綮:

    对于DrCMM的“增值翻译”,我直截了当地说:没有空间,没有市场,不具可操作性(在付出与获得之间,愿意做那么大幅度增值的人不知有几)。当然,这只是侯捷个人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原作者的授权、出版社的信赖,和读者的接受度。

    网友gigix等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特别强调了增值翻译从“成本”上而言不现实。

    君子之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观点上诸子横议,相互砥砺,这尤令人欣慰。一个人的看法难免片面,其他人的建议可以起到补充作用,而诘难则可以起到启发作用。英文中有个特别好的词,“thought-provoking”,用在这里恰是妥帖。

    在正式阐述之前,我希望就讨论的开展作一点自我批评。

    网友wangf501在回帖中说,“您对GIGIX几位的批评我以为有些不妥,如果仅仅因为其他人与您的翻译方法不同就指责别人为非,则未免偏狭。”

    我受王小波的影响极深,因了王小波的介绍我了解到中国现代最好的文字在翻译作品中,因了王小波的介绍我开始接触傅雷、王道乾、查良铮等先生的译文。当然,我更欣赏王小波先生的处事态度。对于wangf501网友的批评,我虚心接受。根据王小波先生的处事态度,别人对我的看法不能以我的主观意识为依据,而必须以他人的心理感受为依据。所以,尽管我主观上认为与gigix网友等是正常的交流,但如果客观上造成大家对我“偏狭”的印象,我表示歉意。

    另外,我得承认,自己一开始在增值翻译的问题上,有刻意求新的倾向,有刻意追求“自成一家之言”的私心。这一点,大概是网友wangf501指出的“偏狭”的根源吧。其实,撇开名词上的争论,大家都是希望能够改善国内技术图书的创作与翻译现状。

    ------------------

     

    1 摘要

    增值翻译的现实困难所在:(1)读者不信任。(2)原作者不愿意。(3)现行出版体制决定译者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本文分析了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指出了这些措施的局限性。

    本文还给出了一个增值翻译的出版提案实例。

    ------------------

     

    2 读者

    要解决读者的信任问题,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译者的信用,读者的选择权,读者的知情权,意见领袖。

    2.1  译者的信用

    我在《答客难》一文中,已经回答了:

    增值翻译“提高优秀译者的‘产量’,使优秀译者如侯先生、潘先生、裘先生等能够从繁琐的routine类工作中解放出来。”因为,像侯先生、潘先生、裘先生这样的优秀译者,他们如果进行增值翻译,读者对其技术实力是放心的,而出版社也有可能对他们例外。而一般的译者,读者对其技术实力尚不了解,出版社也绝对不会对他们例外的。

    我在《增值翻译系列谈(02)》中,写到:

    人是容易滥用“自由”的动物,但是如果不信任某人的自决能力,让他行使自主抉择权,他永远不会成熟。翻译工作也是一样,如果大家都不信任译者,译者始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从此不值得信任。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大家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公共汽车司机、出租车司机,而不肯信任译者? 

    2.2  读者的选择权

    我设想的初步解决方案是,传统翻译的译本(下称“正译本”)与增值翻译的译本(下称“增译本”)必要时可以同时出版。

    这一方案将在本文第四部分——出版体制,详细讨论,特别是经济成本核算。

    2.3  读者的知情权

    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力量,译者与读者充分沟通、交流、互动、反馈,对原作的增值处理做到“公开、透明”。另外,在图书的前言或者后记中,说明译者改动的理由。并且,图书封面的醒目位置注明“增译本”的字样。

    这样,读者在购买图书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决策。

    具体做法,参见本文第五部分——具体案例。

    2.4  意见领袖

    根据李普曼在《Public Opinion(公共舆论)》中的观点,也根据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大部分消费者在作出消费决策时受到Public Opinion的引导,而对于图书这种商品,意见领袖的作用尤其大。

    译者在进行增值翻译时,应该与该领域的意见领袖充分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

    意见领袖包括但不限于:(1)相关主题的技术论坛的版主、发贴较多、积极参与的网友;(2)其他译作者;(3)书评作者;(4)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等。

    正如侯捷老师指出的,《设计模式》这类图书虽然经济效益可能不大,但由于影响的都是意见领袖,赞美的声音就特别大,提高了出版社的品牌和形象,有利于出版社其他系列图书的销售。

    如果增译本得到意见领袖的赞同与认可,在网络和相关专业刊物上形成良好的Public Opinion,是可以让读者放心的。

    ------------------

     

    3 原作者

    原作者的态度至为关键。因为,“敝帚自珍”是人之常情,原作者将自己的作品视为“禁脔”更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与网友kingofark的私人通信中,曾经写到:

    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原作者与编剧、导演经常在这个问题上有矛盾。虽然原作者对于某事某主题在特定体裁(如小说)或者特定文化背景(如英语国家)是权威,但该事该主题在其他体裁(如剧本)则导演和编剧是专家是权威,比原作者更了解目标受众;该事该主题在另一个文化背景(如汉语文化圈)和特定的图书市场(如中国读者的偏好,当前大陆图书市场的趋势等)则译者是专家是权威。当然,译者也应该参考、征询原作者的意见。

    3.1  选择愿意合作的原作者

    这一点无须多谈。

    3.2  尊重原作者,充分沟通交流

    我想,人都是通情达理的。译者绝对不会无缘无故的改动原作,总有一定的合理原因。只要尊重原作者,征询原作者对译文处理的意见,充分沟通交流,应该会有一个双赢的结局。

    本文第五部分的具体案例,给出了一封email的示范。

    ----------------------

     

    4  出版体制

    本节讨论的是利益分配,对译者的激励机制,风险预防措施等。

    市场竞争的压力是促使出版体制改变的最重要因素。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图书部的郭力老师,在一篇文章中特别提到,刚出版几个月即成为库存的计算机图书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出版社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变则通”,中信出版社的成功有目共睹。相信只要“增值翻译”有了一个成功案例,国内的出版社在跟风模仿上是不用人教的。

    4.1 经济问题要用经济手段解决

    在《未来的出版家——出版社的管理与营销》(商务印书馆,1998)中,作者提到德国出版界的一种译者参与销售成果的做法:

    双方商定的稿酬总额为每标准页译稿××马克。译者在交稿后最迟一月内获得稿酬总额的60%。该数额的三分之一(即总额的20%)将不被计算到译者按销量所得的版税中,余下的三分之二(即总额的40%)日后冲抵译者按销售额应得的版税份额。版税计算办法按译作销量进行:销量在10000以内的部分版税为4%;销量超过10001册的部分版税为5%。

    这种做法,稿酬总额里剩下的另外40%就是译者的风险投资。如果书滞销,译者将不能得到传统合同模式中规定的稿酬的100%。如果书畅销,译者则可以长年得到版税支付。按照这种参与制合同,原则上译者已取得了与原作者相同的地位。

    这种模式对出版社的好处在于,作品出版时出版社仅需支付作者传统稿酬总额的60%,减轻了出版社的现金压力,降低了出版社的风险。

    笔者相信在出版业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必然会逐渐被国内出版社所采纳。

    4.2 正译本与增译本

    我们知道,影印版与中文版的图书可以同时面世,那么出版社一定已经有成熟的商业做法,来比较同时出影印版与中文版的成本问题。

    我想,正译本与增译本的成本核算方式,应该类似于影印版与中文版的成本核算方式。笔者在这方面资料不足,希望熟悉的朋友能够指教。

    而且,根据增值翻译的观点,增译本相对于正译本的改动比例在20%左右。译者完全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只需要在正译本与增译本的稿酬计费模式上相对调整即可。

    ---------------------

     

    5 案例研究

    网友kingofark建议我在举例时一定要慎重,因为网友可能“对其中任意一个举例产生了相当程度的不认同,那么其在心理上对整篇文章的态度就很可能是“不认同”(这的确是无法避免的心理作用,人皆有之,能调整此心理者,当属高度理智)。”

    所以,我需要声明:增值翻译尚属于试验探索阶段,笔者对某个特定作品的处理意见可能不尽合理,希望各位朋友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参与讨论,幸勿“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5.1  “作品味道”

    “代码味道”,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应该进行重构的标志。笔者也照猫画虎,提出“作品味道”,作为是否应该进行增值翻译的判断标志。当然,这些“作品味道”只是Frame of Reference,究竟是否应该进行增值翻译,还有赖于译者的Common Sense(常识)、Professional Judgement(专业判断力)、Technical Insight(技术洞察力)、Marketing Sensibility(市场敏感度)和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从本质上说,增值翻译属于craft,art的成分多于science的成分。而且,我认为译者的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要,特别是现在的商业社会。比如,虽然很多网友曾经对侯捷老师的自我宣传颇有微词,但侯捷老师最值得大陆作译者学习的就是他身上闪耀的企业家精神。

    下面,我以CMMI(集成能力成熟度模型)中的Checklist(检查清单)形式,给出“作品味道”。具体如何根据本检查清单作出是否增值翻译的判断,参见CMMI(集成能力成熟度模型)的Decision Analysis and Resolution(决策分析与决定)过程域的相关内容。例如,给各个问题的答案分配权重,收集经验数据建立统计模型等。

                        原作是否适合增值翻译检查清单                    (1)原作出版年份?自从原作出版之后该领域是否有较大发展?说明:出版年份距现在越久远,一般3-5年以前的作品应该考虑增值翻译,以吸收反映这段时期的一些研究成果,但不一定是最新的研究动态。例如,《××》的出版年份相对久远(距现在超过5年),并且该领域不像C语言等已经发展相当成熟、完善,单以这一点而论《××》应该增值翻译。

    (2)原作者的文笔如何?文字表述有无特色?说明:有的学者能够做到文理贯通,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俱有精深造诣,如笛卡儿、达芬奇和罗素等。但这种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大部分作者的特长只在于技术方面而不是文字方面。

    (3)原作与当前技术热点、图书市场趋势相关的章节是否显得薄弱?说明:例如,《重构》中谈到重构与设计模式关系的部分,相对薄弱。从吸取原作出版之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言,也应该充实该章。

    (4)原作叙述逻辑是否一贯地清晰?版面布局是否合理?说明:例如,《重构》中对各个重构方法具体实施机制的说明,至少在版面安排上很不清晰。

    (5)原作中的例子是否涉及到国外社会的较多背景?或者过于繁冗?说明:例如,《重构》中例子的单词outstanding用了一个对中国读者而言属于“熟词僻义”的含义,即“未偿清款项”。可以适当换例,当然要注意换例之后,编译测试通过,最好将所有改动例子的测试代码在网上公开。一般开源软件,如GCC源码中都有Test Suites,供下载后测试,这种做法可以吸取学习。换例方面,比如《Inside C++ Object Model》中的例子,各种什么浣熊、熊猫都是中国读者一般不熟悉的单词,以及三维点的例子,国外很多书评都对此提出意见。又比如《Programming Pearls》中,强调估算能力时用的例子是每年密西西比河的流量、密西西比流域的降水量等,如果换成以前某届中国高考中估算大气层重量的题目(大气压乘以地球表面积),这个例子相信中国的理科生应该都做过,都熟悉。

    (6)读者对原作者是否有一定的个人崇拜?

    (7)网上是否已有原作电子版流传?说明:虽然这是非法的侵权行为,但是如果已有电子版流传,读者需要与国外同行交流可以直接查对原作,对中译本的依赖性就不大。因此,正译本的最主要目标读者群:严肃读者,购买的可能性就不大,他们倒是有可能购买影印版。

    这个清单当然是不完备的,欢迎各位朋友给我来信,指出更多的“作品味道”。如果你对这个清单有看法,也欢迎告知笔者。

    5.2  读者知情

    根据上面的检查清单,假定我们决定对《重构》增值翻译,考虑到《重构》一书比较经典,又决定改动的幅度较小,从一般情况的20%调整为15% 。一般图书的按小节为单位,在《重构》中调整为按段落为单位。

    在网上公开为什么要改动的原因,将要改动哪些地方,以及具体的改动示例。总的原则是,让读者能够尽早反馈意见,以及对改动的质量做到放心。

    例如,《重构》的改动可以在网上公开若干典型示例,让读者知道为什么改,哪些地方改了,改动的程度如何,改动是否合理等,保证读者在购买图书时有足够的知情权:-----------------------------例子1:原书第10章Rename Method的Mechanic部分·  Check to see whether the method signature is implemented by a superclass or subclass.If it is, perform these steps for each implementation.·  Declare a new method with the new name. Copy the old body of code over to the newname and make any alterations to fit.·  Compile.·  Change the body of the old method so that it calls the new one.    ?rarr; If you only have a few references, you can reasonably skip this step.·  Compile and test.·  Find all references to the old method name and change them to refer to the new one.Compile and test after each change.·  Remove the old method.    ?rarr; If the old method is part of the interface and you cannot remove it,leave it in place and mark it as deprecated.·  Compile and test.

    分析:(1)版面布局不合理:原书的印刷缩排方式,容易让读者误以为具体实施Rename Method的各个步骤是依次顺序进行的。(2)表述不清晰什么时候Rename Method可以直接改原方法的名称,什么时候需要另外新建一个方法?什么时候采用代理的做法,什么时候在原方法被调用处直接改?这些问题,虽然作者都回答了,但是表述不够清晰。

    增值翻译:

    运用Rename Method重构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改动原方法名,但是对以下特殊情况则需要另外处理:

    1.  原方法或者是由所在类的超类中的同名方法实现,或者是由所在类的子类中的同名方法实现    说明:此处所指“同名方法”,是指方法的signature相同。方法的signature,包括方法名、方法的参数列表、方法的返回类型。如果原方法由超类中的同名方法直接继承而来,或者原方法是抽象方法,被子类中同名方法覆盖,都属于此类情形。    对原方法的实现方法执行以下步骤:    1.1新建一个方法,方法名能够揭示方法的意图。    1.2将原方法的实现代码拷贝至新方法中,并作必要的调整使之一致。    1.3编译。    1.4根据原方法在程序中被其他代码引用次数的多少,分别处理:       1.4.1原方法仅在若干处被引用       (1)直接在这些引用处,以新方法替换原方法。       (2)每替换一处,编译、测试一次。       (3)如果原方法是接口的一部分,不能移除,则保留不动,将其标记为deprecated。       说明:根据Design by Contract的原则,接口作为程序与客户之间的协议,应该尽量保持不变。       1.4.2原方法在较多处被引用       (1)更改原方法体的代码,使其调用新方法,即原方法成为新方法的代理方法。       (2)编译、测试。

    5.3  与作者沟通

    笔者给出了一封假想的email。

    作者,您好!

    我是您的大作《作品名》的译者。您的作品…………(赞美作者)。这个领域…………(叙述该领域的发展,恭维作者如“您最近发表在《Software Development》或《IEEE》上的论文,无疑大大发展了您在《作品名》中的观点”)中国读者很渴望了解到…………,…………。

    致礼!     译者

    笔者并没有真正尝试过,但只要以礼相待,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还是可能达成“双赢”的结局。

    5.4  出版

    如果出版社不愿承担风险,译者应该有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笔者对出版领域不熟悉,从一位朋友处得到的数据如下:

    引进版权费用,即使是畅销书一般也不超过3000美元。

    与出版社合作书号,费用在1-1.5万。

    印刷费用,约为书定价的20% 。

    笔者初步的结论是,风险并不大,正常工作的人1-2年的积蓄就完全可以做一本书。当然,如果有熟悉出版领域的朋友能够指教,非常感谢!

    -----------------

    结论:以上都是坐而论道,不足为据。笔者今后的思路是:(1)继续介绍和思考增值翻译。(2)与意见领袖沟通,在圈内达成共识。(3)不断试验增值翻译的具体操作方法。(4)做好若干本书的传统翻译,积累经验。(5)几万块钱的风险还是值得一试。

    欢迎各位朋友与我交流!特别欢迎您能够动笔一试增值翻译的方法,谈谈您的体会、感想。高巍(w-gao@263.net)


    最新回复(0)